Abstract:
長期以來,翻譯理論研究的爭論過於偏執自己的理論,而對其他對立觀點的寬容不夠,這是應該避免的一種方法論歧途。巴赫金的語境和對話理論對翻譯的理論研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先簡要地介紹了巴赫金的語境和對話理論,然後分析了翻譯作為語言轉換的社會行為的語境和對話關係,以具體實例分析了語境各因素的共時和歷時對話關係在譯文重構中的作用,認為翻譯語境的每一種變化都可能要求對原文進行一次新的話語重構,要求一個新的譯本(或新的表達方式),而每一次翻譯都只是特定歷史時期特定環境中發出的一個獨特聲音,有它的時代合理性和語境得體性,需要得到其他聲音的尊重和聆聽。評價一個翻譯作品或一種翻譯理論,都應該從它的時代和語境出發,考察其語境得體性,只要那種譯文和理論在當時特定語境的得體性發揮得恰到好處就行。
About the Speaker:
彭利元 (1969-),男,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香港浸會大學訪問學者 (2003.12—2004.7),株洲工學院外語系講師,副主任, 講授英漢筆譯、口譯、英美社會文化等課程。主要研究方向:翻譯語境研究, 跨文化傳播學。在《外語教學》、《福建外語》等外語期刊及其他省級期刊上發表語境研究系列論文數篇,譯著有《紅字》(合譯)、《貝多芬傳》2部,主編論文集《劉重德翻譯思想及其他》,參編《英漢-漢英翻譯教程》(彭長江主編)1部,主持參與研究課題多項。
語境‧對話‧翻譯──巴赫金對話理論對翻譯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