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誠如西方學者所言,儘管當今的描寫翻譯學研究已經取得長足的進展,然而由於戲劇翻譯問題之複雜,並且缺少令人滿意的解釋性理論,迄今就其展開深入研究的甚少。此種情形同樣適用於當今中國的戲劇翻譯界。當代西方翻譯理論家蘇珊•巴斯奈特曾反覆強調,文本功能是翻譯的中心問題。落實到戲劇翻譯領域更是如此。巴斯奈特尤其重視戲劇文本的可表演性(performativity)、可言說性(speakability)和讀者/觀眾的接受問題。既然戲劇最重視的是其演出效果,而演出中劇本的語言問題又尤為實質,因此如何體現戲劇的可表演性或可言說性就成了中西無數戲劇創作家的努力追求,同時也成了眾多翻譯家在戲劇翻譯中重點探索的問題。當代香港就活躍著一位戲劇翻譯家黎翠珍,她長期從事英漢雙語寫作,又有不少的英漢和漢英翻譯作品(主要是戲劇翻譯作品),且精於戲劇表演之道,這也註定她的翻譯會頗具特色。本篇試以黎翠珍英譯曹禺的《原野》為個案,討論她是如何充分發揮自己的雙語特長,利用自己的戲劇表演經驗,通過翻譯來營構戲劇語言的音樂性。
About the Speaker:
張旭,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先後執教於長沙鐵道學院、中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現為福建工程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教授、閩江學者特聘教授,香港浸會大學翻譯學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與跨學科研究,興趣兼及哲學、歷史學、語言學、英美文學、比較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等。先後主持並完成國家社會基金專案1項(結項等級為優秀)、國家出版基金專案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專案1項、省級專案9項。《通天塔叢書》主編。個人學術專著有:《林紓年譜長編》(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中國英詩漢譯史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湘籍近現代文化名人•翻譯家卷》(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跨越邊界:從比較文學到翻譯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視界的融合:朱湘譯詩新探》(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等;合著有:《越界與融通——跨文化視野中的文學跨學科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外國文學翻譯在中國》(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等,譯著有《一門學科之死》(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印度的世紀》(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翻譯學導論)(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等,另有學術論文80餘篇散見在海內外學術期刊上。2007年獲“香港翻譯學會獅球教育基金會翻譯翻譯研究獎學金”;2013年度獲福建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