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翻譯文化史重在探討翻譯對於文化(尤其是譯入語文化)的意義和影響,翻譯在文化史上的作用,以及文化對翻譯的制約。翻譯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感受的過程,它不同程度地包含著理解、比較、選擇、融會和創新,從中可以對翻譯的原因和意義獲得更充分的理解。
不同於一般翻譯史的是,翻譯文化史注重對種種翻譯現象、事件作文化傳播意義上的分析與解釋,而不僅僅是翻譯史實的敍述和鈎沉;即不僅僅是描述性的,還應是解釋性的。以中國翻譯文化史上的種種現象來分析,我們可嘗試提出若干翻譯文化史模式概述之,解釋之。其一是“借體寄生”,多見諸於文學翻譯,如中國林紓的翻譯,如日本明治時期的翻譯,莎士比亞戲劇的翻譯等,其特點是以本土傳統文學之體寄生域外文學之新奇。其二是“煉石補天”,多見諸於思想翻譯,如中國的嚴復、日本的福澤諭吉、中村正直等啟蒙思想家的翻譯,其特點是譯者選譯有明確的目的性,翻譯過程中可分析出多種思想因素參雜,似煉西方域外之石補本土殘破之天。
About the Speaker:
王克非: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1993),教授(1997- ),博士生導師(2001- ),學報《外語教學與研究》(教育部名刊)主編(1999-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國家重點學科學科帶頭人,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曾三十餘次應邀赴國外境外大學或研究機構從事研究和講學,受聘為日本文部省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英國蘭卡斯特大學 (Lancaster University) 高級研究學者、臺灣輔仁大學客座教授及國內多所大學兼職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語言學和翻譯學。主持過包括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在內的十餘個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主要著述有《中日近代對西方政治哲學思想的攝取》、《翻譯文化史論》、《雙語對應語料庫:研製與應用》、《語料庫翻譯學探索》等,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20多篇。曾獲第三屆中國人文社科優秀成果、北京市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中青年優秀成果、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學報優秀主編等學術獎勵,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1999)。現指導雙語對比研究、翻譯研究、語料庫研究等方向碩士、博士生和博士後十餘人,獲評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